华中农业大学-新华农

热搜关键字: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外翻译人才培养的数种方法

[复制链接]

80

主题

151

帖子

6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22:2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沃领域翻译 微信号: WOW-TRAN全国诚信翻译平台。小编会经常为大家推送最新的生活资讯,以及关于翻译类的有趣知识,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及关注哦~本公司与每个城市的各大公证处合作,同时接受个人及企业的各类语种翻译。业务咨询电话:400-6969-469企业客服QQ:4006969469
语言是国际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种交流工具,近年来国际上对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中国是语言资源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距离成为语言产业大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翻译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文化传播与翻译领域的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旨在搭建中外文学翻译家、汉学家与出版企业、翻译机构、外语院校,以及各类媒体之间的沟通平台,促进翻译、出版行业多元化健康发展,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翻译人才的培养。
翻译人才少,从事研究的翻译人才更是极少,对于培养新一代的翻译家和汉学家问题,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的狄伯杰先生指出,“培养翻译人才的问题在印度尤为突出,虽然汉语热在全球范围盛行,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一两年或者三年以后,就跑到市场里去找饭碗了。”
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的许金龙教授同样建议给予学生足够的条件,也就是说:以研究引领翻译,以翻译促进研究。“翻译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他说道:“从高校的模式来看,一个导师普遍需要指导很多学生,所以不能集中地培养种子学生。而我们集中精力地一至两个的培养,还需要有一定的天分,当然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帮助这些学生,为他们提供条件,提供翻译原作品的机会,帮助他们联系出版社、杂志社,慢慢把这些学生带上这条道路。我们需要种子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翻译能力,在尝试中了解自己。此外,我们还要全面地去了解学生对于翻译以及其相关爱好的方向。我们会特别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去培养他们慢慢成为合格的译员。”
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王立弟教授提出了建议。他谈到近十年来,翻译学科应该是在中国教育学科里面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从2007年到现在,光硕士层面现在就有200多所院校在同时开设翻译课程,但是本科的翻译学生远跟不上硕士的水平。他建议,在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就把学生外语水平能够提高到可以翻译小说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难以达到的目标,希望借用中国翻译研究中心这样的平台,请一些中外专家做一些专题的培训或者研讨,这样就能在理论教育基础之上起到一点补充作用。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卞建华教授在谈论这个问题前,重新界定了人才的定义。传统上,把饱读诗书的人称为人才,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才有定义,德才兼备的人,或者有某种特长的人,我国有一个2010—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人才的规划纲要,其中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创造,是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所以对人才的界定,是否拥有专业素养,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是人才又一个基本标志。“我们在评价这个人是不是人才的时候,一要看是不是具备良好的人品,第二,在博学多识的基础上,在某一个领域有所专长,第三,他办事效率高,讲求方法,洞察力强,吃苦耐劳,有创造性思维。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要实现有效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迫切需要人才,应该是理想化的人才,文化底蕴较厚,专业素质教高,综合素养较好,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所以我们培养的基本目标,我们的学生人文底蕴要厚重,帮助学生实现文理中西互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她谈道。
随后卞院长深刻分析了中外互译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性地提出了一些方法:
“第一种模式是项目融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和CCTV及一些出版社的合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的翻译技巧后,通过参与真实的翻译项目得到历练。当学生实际面对翻译项目的时候,能够在自信心、团队合作精神上提升,交稿时间的观念、组织协调能力、信息资源的调配能力,还有工具书、现代化网络工具的使用能力都得到增强。“另外,这种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构建,还有综合素养的养成。“她补充道。
“第二个模式是实习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老师承接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翻译任务,申报相关的翻译课题,比如本科生有创新实践项目,研究生也有项目的申报,开展翻译研究和翻译活动,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社会服务的翻译工作,参与当地翻译公司的业务。”比如我们和中译语通也有相关的合作项目,把学生放到真实项目中,融入社会进行培养。”卞院长举例说。
“第三是工作坊式的培养模式”。
以时间为核心,理论辅助,以学生为核心,导师引导学生去进行学习。主要理念就是让学生自主性学习,像工厂的学徒一样,老师们像师傅一样,学生像学徒工,理论和实践有效衔接,通过互动式、感悟式的教学模式,比如专家来讲座,小组研讨,到相关的企事业部门实地考察,最后写成学期的实践报告。这样的形式,在实践当中,践行他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尽可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第四是中外合作式的培养模式”。
青岛大学和很多国家地区有学生互派项目,通过中外院校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3+1、2+1、公派、自费出国培养模式,选派本科生和硕士生,到其他国家进行一年半年的学习,比如说华盛顿大学,日本松山大学等,韩国国民大学等等,包括德国的慕尼黑大学,还有欧亚管理学院,西班牙阿尔卡拉等交流项目,让学生可以亲身接触当地的语言、文化情况,努力让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人,为他们将来做中外互译工作打下基础。
人才培养是翻译界永恒的议题,正是在这样的交流平台里,我们看到译界学者之间、政产学经之间越来越多的合作和新模式的探索。在资源不断融合的当下,相信只要通过合理的机制引导,固定的平台支撑,我国中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将不再是译界的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1022221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